观看记录[清空]

导演论坛:宁浩拒拍大制作 曹保平质疑文艺片

分类:资讯大全时间:2009.06.19

  电影网讯 (图文/上海电影节报道组)往往年轻导演从电影节浮出水面后,都会面临两种选择:继续在艺术上寻求突破,出没于各种影展;或选择与商业平视,投身于市场的洪流之中。两种不同的生存究竟哪种更有意义?在面对国际电影节的需求,创作立场与市场的召唤时,年轻导演究竟应该选择哪个方向?面对市场时需要做哪些准备?电影节平台能够给予他们哪些不同方面的支持?是否存在一条中间地带,能让新锐导演们在保持个性的同时也进入市场?6月19日,《好莱坞报道》亚洲版首席评论员李诗才与4位获得过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的导演宁浩、曹保平、盛志民、朱文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年轻力量在市场与立场间的取舍难题,分享各自的折戟原因与成功经验。


导演合影


宁浩

如何利用影展平台:电影节不仅仅是为了走红毯

  如今开放的电影市场环境使得国内年轻导演参加海外影展的机会越来越多,而究竟应该怎样利用电影节这一平台更好的宣传自己却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对此,曾经担任陈果多部电影制片的盛志民很有发言权,他曾专门负责一些香港中小成本独立影片的海外影展推广,在面对去威尼斯影展的3万欧元公关策划时,他们往往会选择去一些相对较小规模的影展来节省开支。盛志民认为不仅小成本电影如此,不差钱大片的海外推广也需要加强专业性,熟悉西方影展流程以便最有效地控制预算。某些国内大公司常常不能很好地利用电影节的展位,细节处的不到位使得很好的资源被白白浪费,这点是非常可惜的,国内电影人应该意识到这个平台的重要性,因为电影节不仅仅是为了走红毯。

  在商业转型前曾凭借《香火》、《绿草地》而获得过国际影坛广泛认可的宁浩则坦言影展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电影节的意义,他认为在国外电影节获奖对于年轻导演来说是决定你能否回国继续拍片的门票,这反映出的不是电影节的问题,而恰恰是中国电影本身的问题,如今的风气逼得所有导演必须去跑电影节的口,而不是做好本土市场以占据更多主动权。


曹保平


朱文

文艺与商业:拍高质量的类型片更难

  08年,曹保平凭借《李米的猜想》获得了票房口碑上的双赢,一直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的他对于年轻人拍文艺片却并不支持,他犀利地指出,如今文艺片容易变成一种幌子,尤其是学院派中,许多人为了逃避技术上的困难而选择文艺片,从而给自己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另外一方面,国内大众影视的审美趣味还有待提高,往往一些审美恶俗,缺乏品质、撒狗血的东西反而更容易成功,这点在电视剧上尤为明显。大众审美趣味在这个层面,文艺片很难有市场。同时我们也没有好的类型片基础,而拍摄一部高质量的类型片其实远远难于文艺片,因为它需要有很细致的技术要求。他希望现在的年轻导演,特别是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学生能够尽可能多的在学校学习一些类型技巧,避免对于文艺片的过分倾斜,因为“文艺片是没有标准的,怎么拍都对,学生这样拍不能学到东西;而类型片则不同,情节、冲突设置,逻辑关系等等都是可谈的,有一个准绳,这不是说你出来以后必须要拍类型片,而是年轻导演必须具备这种能力。”

  而对于海外获奖的文艺片,李诗才也指出,现在很多参展片在电影语言上很丰富,但是内容上却有重复的感觉,对此,朱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国际电影节的口味问题。“外国人对中国影片的需求与口味比较单调,他们有他们的电影版图,他们愿意在欧洲寻找漂亮的文艺片,在美国寻找好玩的独立电影,当需要一些小菜时,才会在亚洲寻找,这造成了影展华语片的题材单调。”

  虽然“疯狂”系列创造了中小成本电影的票房神话,但宁浩明确表示他不会去拍“大制作”,在他看来,特别大投资的电影难以操作,自己也不会去想,作为一个导演最重要的是权衡自己手中的条件有什么,可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才能市场与立场兼顾的好电影。


盛志民


李诗才

电影最终还是应该走向交流

  在电影节和国内票房的选择问题上,四位影展成名的导演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商业的重要性,他们当中目前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成功的宁浩对此立场明确,他认为电影的第一属性是商业,这个倒不是仅仅局限于票房,但导演应该明白自己要在哪里卖钱,第一市场、第二市场,大众市场还是小众市场,这个路需要找准摸清。拍电影作为一个艺术行为,它的完成分四个步骤,最后的一步是为了走向交流,也就是拍出来的东西要有人看,这点是最为重要的。

[电影网]www.1905.com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声明:本网站为非赢利性站点,本网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相关站点自动搜索采集信息,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相关链接已经注明来源。本站只提供web页面服务,并不提供影片资源存储,也不参与录制。有任何问题直接在留言板留言。

© 影视网 留言板